事迹分为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一定要认真对待,一篇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产生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作用,以下是好文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返家乡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返家乡事迹篇1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苏”指的是我的家乡苏州。我的家乡出过许多名人,有唐代书法家张旭、诗人白居易、宋代的政治家范仲淹、还有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等等。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
他,是一位老人;他,是一位我们胜浦人民广为人知的老师;他,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他,是一位连老师都会敬佩的老师,不仅仅因为他独特风趣的课堂,而且还有他让人羡慕的无数的优秀作品。
龚老师虽然年纪大,但是他的才华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龚老师的上课方法很独特,即使是同学们听不进去的知识,也会在他的带领下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同学们上完体育课回来很累,龚老师看到我们累成这样,就像一根快要枯死的狗尾巴草,个个无精打采。龚老师就说:“今天我们不上课,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话说在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叫苏轼,苏轼与他的父亲、弟弟
都很有才华,因此并称为‘三苏’,由于地方需要一位好官去管理,于是朝廷就派苏轼去,自从那以后苏轼和他的亲人就再也没有相见过。又是一年中秋节夜,望着明月,苏轼思乡心切,十分想回去看看家人们,多年不见,不知家里境况如何,他不觉间便潸然落泪,一个人独自回到房间,窗边映着月光,灵感袭来,奋笔疾书,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其中脍炙人口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世人时代传颂。下了语文课,我翻开书本,一看今天讲的故事不正是要学的课文嘛!
龚老师不仅上课风趣独特,作文也是一流的,他写的作品有很多都被报社、杂志所征用,这些作品多的加起来可有一张课桌那么高呢!
龚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老师,是我们全校同学的目标,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返家乡事迹篇2
大家都知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个歇后语吧,可你们知道吕洞宾的故事吗?
相传吕洞宾是山西人,为人善良,刚正不阿。八仙之中,吕洞宾名声最响。因为他行踪不定,经常在人间济世度人,上到达官贵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过他点化的。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
北宋时,有一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疟疾流行,有位卖菜的老婆婆,子孙都染上了疟疾。一天,有位道人过来,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说:“明天早晨等我来。”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给他一个纱袋,包着一丸药,说:“发病时让他拿着这药,病自然会好。一丸可以治疗百人,超过一百人,便没有效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治疗邻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过百人,药便没有效验。老婆婆将纱袋拆开,里边没有药,只有张纸条,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湖北鄂城某镇有一位贫穷的妇女,向来患有风瘫症,每天爬着来到桥上乞讨。一天,遇见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来,贫妇回说:“丈夫死了,还有位八十岁的婆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米供养婆婆。”道人听后,便将棕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妇人牵着拂尘,果然站了起来。又说:“你且试着跟我走。”妇人跟着走了几步,瘫病竟全部消失,恢复了行走能力,忙拜谢说:“先生住在哪里?我们可以登门道谢。”道士说:“我住在某人家的楼上。”妇人回到家,婆婆十分惊异。问起缘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楼上,并没有道士,一抬头,见到吕洞宾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人一模一样,才知是吕洞宾救治。
吕洞宾类似的故事极多。说法不一,但不论什么版本,都说吕洞宾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神仙。这就是我们山西的名人——吕洞宾。
返家乡事迹篇3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鲁西北方向的临清市。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张彦青就是我们临清人。张彦青是山东省文中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书画之友社顾问、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山东省政协第六、七届委员,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张彦青原名张焕,字剑进,号无愠斋主人,系山东艺术院校教授。张彦青出生于临清县大辛庄乡近古村。15岁的张彦青进入临清西关第一小学。几年后,张彦青在陈少梅先生的推荐下,考入了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1934年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张彦青有考入了重庆市中央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1938年----1839年,参加了央共《新华日报》领导的学生组织“读书会”,投入爱国运动。1949年春,又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十二兵团。
张彦青毕生画了许多作品,有《乘风破浪》、《张家界》、《天下奇观》、《霜晨》、《孟良山园》等。为了画这些画,张彦青磨穿了几十个砚台,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名人感到骄傲。而是谦虚地说:“我现在的功成名就全是虚伪的,平凡才是我真正的生活。”这么一个出名的画家,竟然这么谦虚,真了不起。
张彦青先生,情系桑梓,眷恋故土,不忘家乡养育之恩。2005年秋季,主动与家乡联系,愿将自己毕生的精品之作,多年珍藏的艺术品,无偿捐献给家乡人民。消息传来,家乡人民无比喜悦。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张彦青艺术馆,永久保存收藏张彦青先生的艺术作品。
张彦青艺术馆收藏了张彦青的毕生心血,同时也讲述了张彦青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家乡的奉献。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鼓舞人们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为建设富裕秀美的社会主义新临清而努力。
临清是山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方秀丽的水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享誉古今中外的饱学之士,英武之才。如明星荟萃,交相辉映,风流遣韵,历久弥新。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张彦青先生的艺术作品必将更加彰显出新的艺术生命力,这为临清的历史写下了更辉煌的一页。
返家乡事迹篇4
说起我们湖北的名人,那可多的去了,从古到今数不胜数,有医药学家李时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田园诗人孟浩然,地质学家李四光,体操名将杨威……在灿若群星的名人中,其中有一颗星最闪亮,他就是最令我景仰的三国时期军事指挥家——诸葛亮。
人们称诸葛亮为“神算”,是名副其实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吗?年轻有为的周瑜本想刁难一下诸葛亮,可神机妙算的利用雾浓的特点,便请人造好草船,这样诸葛亮就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勇气过人,还记得“空城计”的故事吗?当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像黑云一样兵临城下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唯有诸葛亮稳如泰山,镇定自若,当他头束纶巾,手持羽扇,笑容可掬的焚香弹琴时,那潇洒的风度,那过人的勇气,令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吓破了胆,也让后世文人为此倾洒笔墨,赞叹不已。
诸葛亮不仅智勇双全,而且仁慈大度,令人叹服。还记得“七擒孟获”的故事吗?当南蛮首领孟获第一次被诸葛亮擒拿住时,孟获心有不服,认为诸葛亮只是运气好,后来诸葛亮七次擒住孟获,有七次放虎归山,周围的士兵都疑惑不解,认为打仗根本不用讲究“仁义”二字,可诸葛亮却认为:以德服人,才能让对手心悦诚服,才能让对手忠心归顺。当诸葛亮心服口服的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时,你能不为诸葛亮的仁至义尽所感动吗?
诸葛亮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智,勇,仁义的化身,在我的家乡襄樊就建有纪念诸葛亮的圣地——古隆中。当我徘徊的这风景优美的古隆中时,耳畔不时想起年轻的诸葛亮在这里苦读诗书的声音,浮现出刘备与诸葛亮谈论天下大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络绎不绝的有人来到这里游览参观,作为诸葛亮的老乡,我感到无比自豪。
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家乡的名人。
返家乡事迹篇5
说到我的家乡海门,大家一定会想到张謇,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实业家,是一个爱国的知名人士。
公元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海门常乐镇一个平民家庭。张謇的祖辈都是农民,他的父亲张彭自幼爱读书,父亲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了小张謇。
12岁时,张謇开始在家跟宋先生学习知识,16岁时,他参加科举考试,成绩落后在百名以外,先生对他严加斥责,说他如有千人应试,九百九十九人考中,唯一未考中的就是你。张謇听后,分外努力,终于在1885年考中了举人。19岁时他师从翁先生,夜读三更,饿了吃面饼,渴了喝河水,晚上睡觉时用竹片夹住头发,只要一翻身就疼醒,马上起来读书。他还用圆木做枕头,睡觉动一下就会摔下床,爬起来继续读书。这一读就是三十年,42岁那年,他高中状元。
可惜他高中状元后,甲午战争爆发,他深为国家的落后挨打而担忧,于是张謇辞官回乡,在南通地区开创实业救国之路。他不但开创了生冶厂,铁厂,油厂,面长等多家企业,还在家乡常乐办起了颐生酒厂,酿造的颐生酒闻名世界,获意大利博览会金奖。张謇为了发展南通地区的纺织业,利用海门人民广种棉花的优势,从国外购进先进仪器,并聘请外国专家来海门指导。不到三年,南通八厂,海门三厂的纺织产品远销国外,在全国闻名,乃至前世界。毛泽东获悉说,没有张謇就没有中国的轻工业。他把利润的全部变为了用来开办学校的经费,为祖国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所女子师范学院,第一所残疾人学校,第一所聋哑学校……他一生一共开了361所学校,虽然未完成开办500所学校的心愿,但也为中国教育留下了十分重要的财富。
1925年8月13日,张謇得了严重的伤寒,但他一心只想着人民,当时,长江大堤决口,许多老百姓失去了家园,张謇不顾自己的身体投入大量资金,与工人一起修补大堤,在大堤上冒雨跟老百姓奋战了七天七夜。1926年8月1日,他倒在了大堤上,23天后,73岁的张謇与世长辞。他没有留下一文钱,他立下遗嘱把钱都用来开办学校,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以文救国。
张謇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海门人民的骄傲。
返家乡事迹篇6
说起名人,同学们必须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 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
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
虽然奶奶长得并 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把却个个漂亮得很。
奶奶每年都要种扫把苗子用来扎扫把,因为每年总是有一些人找奶奶帮他(她)们扎。
还 有一些人也 想学,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把她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 学的,而是她看别人扎,她自己也很好奇,回家自学的。
之后慢慢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把也不是很难。
先把扫把苗子晒干,种子去掉,再把它的外皮剥掉,用锤子把 杆子锤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扫把就能够了。
但是,要注意一点,必须要扎紧,否则很容易 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
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把的时候,有没有遇 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
我说:那你给我说说吧。
奶奶说:好。
有一天,我正在扎扫 把,突然,用东西把杆子梳开的时候,那东西上面有一颗钉子松掉了。
我一梳,把手都割破了。
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不学了?奶奶说: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有想过。
我说:哦。
突然之间,我真有些佩服奶奶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名人奶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