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事迹材料是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的材料,我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内容完整,好文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一个人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一个人事迹材料篇1
程开甲——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1964年10月16日下午,程开甲静静地坐在试验场主控站里,表情从容。
苍茫的地平线上,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巍然耸立;铁塔下,一张大大的红纸上写着一个醒目的“响”字。
15时,突然,一道刺目的强光划破世界东方的天宇;随之,一声山呼海啸般的巨响从罗布泊深处传来,又向神州大地四面八方传去。
当一朵蘑菇似的巨大烟云渐渐升高,很快从各测点不断传来数据,一切正如程开甲所预想的那样,原子弹准时爆炸,试验成功了。
此时的程开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学时代的程开甲,就被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强烈感染着,萌生了长大后科技报国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常常废寝忘食地学习,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浙江大学。
1941年,程开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5年后,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他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开始远赴英国留学。
1949年4月的一天,在爱丁堡市报童的呼喊声中,程开甲听到一条惊人的消息: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公然进犯中国长江,被解放军还击的炮火打伤了!满街叫卖的报纸,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消息。
程开甲眼中燃起了明亮的火花:“我们的国家有希望了!”他毅然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职务和高薪待遇,迎着刚刚升起的五星红旗,回到了祖国。
重归故土,程开甲感到格外亲切和兴奋。他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程开甲协助施士元教授,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固体物理学》,对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6年,程开甲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中共中央决定,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突破原子能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程开甲被调到当时的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
在钱三强的具体指导下,程开甲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总体方案,并在中央各部委和国防科委的支持帮助下,组建起相关学科、专业配套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
面对核武器事业这一战略工程,程开甲十分注重培养人、带队伍。他要求科研和参试人员不要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要丢掉“洋拐杖”,打破权威束缚,独立研究、创新攻关。经过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和试验,试验队伍中先后成长出10位院士,许多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核试验技术总体负责人,程开甲心中只有试验任务,常常不顾生命危险。一次,程开甲乘飞机视察某试验场,起飞20分钟后,飞机一台发动机因故障停止工作,飞行员只好用一台发动机冒险迫降。对此,程开甲毫不在意,第二天,他又乘另一架飞机向“死亡之海”——罗布泊飞去。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正是怀着这赤子之心,程开甲两易专业方向,奉献大漠20多年,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惊雷”,铸牢了国防盾牌,挺直了民族脊梁。罗布泊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饱含了程开甲不懈的奋斗和奉献。
七一个人事迹材料篇2
景海鹏——矢志报国、逐梦太空的英雄航天员
1998年1月进入北京航天城时,景海鹏已经31岁了,不仅要在5年内学完物理学、天文学、载人航天技术等30多门学科课程,还要进行8大类上百个课目的专业技能训练。
这期间,他把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也用于看书学习,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他更舍弃了许多爱好,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聚会,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也没陪妻子逛过街。正是这艰辛的磨砺和严格的锤炼,让他一步步完成了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蜕变。
2008年9月,景海鹏在与战友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时连续出现2个意外情况。一个是,乘组在按预定计划开启舱门时,却丝毫没有反应。而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出舱活动。景海鹏他们用辅助工具撬了2次,刚打开一点缝隙,强大的压强又把舱门紧紧吸上了。这时,他们拼尽全力,用力一拉,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航天员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第二个意外情况又出现了:舱里突然传来报警提示,语音不断重复:“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如果真的发生火灾,乘组就回不去了!景海鹏沉着冷静作出判断——应该是飞船的误报警。乘组果断调整步骤,冒着风险完成了太空行走,让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浩瀚太空。
已两度飞天的景海鹏并未停止高标准学习训练的步伐。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结束后,4年的时光在景海鹏从未间断的勤学苦练中匆匆而过,等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即将50岁的他赫然在列。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经验、完美的成绩,让景海鹏在大家敬佩而服气的目光中,顺利入选飞行乘组。
在此次任务中,每天的计划都是满满当当的。太空养蚕、跑台试验、种植生菜……乘组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点,有时甚至要到凌晨一两点。由于工作量大,吃饭时间总是一推再推。地面上的领导和专家看到后,提议压缩工作量以保证航天员的营养和休息,但景海鹏和陈冬却说:“上一次太空不容易,试验任务再多我们也要把它完成好,我们不是上来睡觉的!”
就这样,他们加班加点,做完了所有实验。这次任务一共进行了38项科学试(实)验,他们严格按要求及注意事项一步一动,力争做到最好,如果数据不理想,都会重做一遍。每当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疲惫而兴奋地展示实验过程、汇报实验结果,心疼的同时,更是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2020年前后,我国的空间站即将建成运营,那将是中国人在太空的美丽家园。景海鹏和战友们现在已投入到了紧张的空间站试验阶段的训练当中。景海鹏坚定地表示:时刻准备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努力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_!
七一个人事迹材料篇3
王忠心——建功基层、爱岗敬业的优秀士官
火箭军某旅技术营班长、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大家都敬佩地称他为“导弹兵王”。
有这样一组数据记录着他的价值:当兵31年,扎根一个连队29年,当班长28年,多次受到主席接见,光荣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熟练操作3种型号导弹武器,精通测控专业全部19个号位,实装操作上万次,无一差错;参与执行重大任务28次,操作和指挥发射多型号导弹武器,发发命中;培养和帮带出200多名技术骨干,40多人进入火箭军和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
2007年秋,王忠心所在部队挥师西北,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在发射前的一次重要分系统测试中,一个信号指示灯一直没有显示。眼看发射窗口越来越近,紧要关头,王忠心临危受命,带领技术组排除故障。只见他迅速打开相关的4张电路图,一边沿着线路推演,一边飞速地剔除着各种“不可能”。一个多小时后,王忠心把故障锁定在一块电路板上。一查,果然是这块电路板上一个电容被击穿了。换上新电容,指示灯显示正常。几天后,一枚新型导弹在西北戈壁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打出历史最佳精度。
成功并非偶然。从入伍的第一天起,王忠心就笃定一个信念: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任何时候都要走在前列。为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他翻烂了《电子线路》《模拟电路》等初级教材;为啃下电路图这块“硬骨头”,他把十几米长的图纸化整为零,反复默画背记;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他每次训练都一丝不苟,仅一个电缆插拔动作就练习上千次。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王忠心终于成长为旅里有名的“活电路”“排障王”。
担任班长以来,王忠心始终以“把兵带好、把班管好”作为重要的职责担当。他带过的兵,12人当上了干部,6人走上旅团领导岗位,涌现出“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全国优秀大学生士兵”高明等典型。
2009年,部队士官军衔制度改革后,王忠心成为我军第一批一级军士长中的一员。很多人认为他“躺都可以躺到退休”,但他仍处处严于律己、事事模范带头。2012年4月,王忠心出席基地党代表大会,一连3天早上准点起来跑步,还把招待所的被子叠成“豆腐块”。一同参加会议的代表感慨地说:“遵章守纪已成为王忠心的习惯和本能。”
2013年,王忠心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除了履行本职岗位职责外,他还坚持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积极建言献策,主动播撒理论种子。
2016年底,达到士兵最高服役年限的王忠心本可以功成身退,但想起自己心爱的导弹事业,王忠心还是选择了继续服役。他说:“是组织培养了我。只要组织还需要我一天,我就要兢兢业业尽好自己的本分,为强军兴军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一个人事迹材料篇4
李中华——挑战极限、勇争第一的试飞英雄
李中华从事试飞工作23年,先后经历空中特大险情5次、空中重大险情15次。
一次试飞任务中,意外在500米高度发生——
报警灯乍亮。飞机猛然向右偏转,瞬间由大侧滑进入“倒扣”状态,向地面坠去。
500米、400米、300米……地面的麦田、河沟等景物迎面扑来,情况万分危急!
“别动,我来!”后舱传来李中华沉稳的声音。
选择挽救飞机,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弃机逃生的机会。悬在空中的李中华咬牙顶住剧烈的眩晕,全力操纵飞机。
蹬舵、压杆,飞机毫无反应。
按下退出变稳系统的按钮,飞机仍无反应。
按下操纵杆上的紧急按钮,飞机横向摆动却越来越大,飞速坠向地面。
李中华急中生智,果断地切断了飞机电传操纵系统的总电门。飞机瞬间平静下来,恢复了正常操纵。此时,飞机距地面的高度只有200多米。
从飞机进入“倒扣”状态失去控制,到恢复操纵并改平,只有短短的7秒钟!
这一天是李中华与死神距离最近的一次过招,也险些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史上黑暗的一天。“要不是李中华的惊天一搏,我们将痛失2名优秀的试飞员,我军某型航空武器的研制也将滞后8年到10年。”提起当时的情景,时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院长的沙长安至今仍心有余悸。
但在李中华看来,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敢于探险的人;每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挑战极限的英雄。中国空军要腾飞,也必须有一群情愿用生命为代价去搏击风雨的雄鹰!
国外研制新型战机,新品采用率通常不超过30%。而面对新品采用率远高于这一比例的歼—10战机,李中华明白:由此而成倍增加的风险对于勇敢的中国试飞员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计算机控制这样全新的技术,不是仅靠勇敢就可以征服的。
李中华一头钻进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战机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在科研试飞的过程中,李中华发挥自己既懂工程设计,又精通飞行的优势,努力使自己成为部队飞行员与飞机设计师之间沟通的纽带,使飞机获得更好的品质与性能。
可以“飞出与计算机模拟一样完美曲线”的他,迅速成为飞机设计和试飞专家眼中“会飞行的工程师”,极大地推动了歼—10战机及其他新型战机的试飞进程。
1997年9月,李中华奉命和他的老搭档李存宝驾驶变稳飞机,模拟歼—10战机起飞、着陆时的飞行控制率。如果试飞成功,这将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飞机第一次使用电传操纵系统着陆而被载入航空史册。
然而,在飞机下降到距地面只有1米的高度时,飞机意外发生振荡。
pio(飞行员诱发振荡)!这是电传飞机常见的一种非常容易危及飞行安全的危险状态,而且又是在距离地面如此近的拉平阶段。关键时刻,李中华丝毫不乱,准确地作出了判断,并果断地告诉后舱的李存宝:切断变稳系统,用原机的操纵系统复飞。
飞机着陆后,李中华直率地提出这型飞机的纵向操纵增益过大,也就是飞机操纵起来过于敏感,建议设计者至少将增益减少三分之一。设计人员却认为,操纵灵活正是这种飞机的优点所在。
“不能因飞机的机动性能而增加无谓的风险!”整整2天,从飞行曲线和飞行参数论证到地面模拟试验,设计部门最终采纳了李中华的意见,将增益减少了40%。
正是凭着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李中华先后完成57个一类风险课目,飞出了歼—10战机的6个第一: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小飞行速度。也正是依据李中华和他的战友们从死神手中拿回来的数据,设计人员一步步使歼—10战机的多项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7月,李中华因为为歼—10战机最终定型作出重大贡献,荣立一等功。
七一个人事迹材料篇5
王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的_英雄
天山山脉,冰峦环峙,群山突兀。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在深山雪原处响起。
“注意隐蔽,快速接近!”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队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呈战斗队形向目标点搜索前进。谁料,没走几步,一梭子弹迎面射来……
这不是影视剧中的镜头,也不是演习演练的场景,而是一次生死较量的_战斗。这名指挥员就是素有_勇士之称的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王刚。
用官兵的话说,王刚的威名是战场上打出来的。
从战士到干部、从排长到支队长,当兵26年来,王刚始终奋战在_战斗最前沿,先后经历15次生死战斗,荣获15枚军功章,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所带官兵有百余名在_战斗中荣立一、二、三等功……成为令暴恐分子闻风丧胆的“_尖刀”。
2015年9月的一天,一伙暴恐分子杀害数名群众、抢夺枪支子弹后,窜进人迹罕见的天山峡谷,藏在半山腰三角斜面的山洞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危急之下,王刚果断下令:“盾牌手掩护,投弹手、步枪手,跟我上!”瞬间,枪声大作,火光四起,暴恐分子成了“瓮中之鳖”!
还有一次战斗中,时任特勤中队中队长的王刚突然接到命令:几名暴恐分子藏匿在一座平房内,利用自制炸弹和土枪负隅顽抗。王刚主动请缨,带领特战队员强行突击。冲在最前面的王刚一进屋,便看见离他不到1米的地方有一枚土制炸弹冒着白烟。他临危不乱,一把将身边的队友推到屋外。所幸,炸弹未爆。随后,特战队员交替掩护,将这伙丧心病狂的暴恐分子一举歼灭。
任中队长时,他圆满完成捕歼战斗;任大队长时,他多次带领官兵完成抓捕战斗;任副支队长时,他指挥官兵成功处置多起暴恐事件;任支队长时,他指挥官兵打赢了高原山地围剿战斗。
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凯旋而归。“_尖刀”的称呼不仅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也是王刚身为指挥员身先士卒拼出来的。刚任支队长时,王刚立下誓言:“要求大家全部训练课目达标,我首先坚决做到!”一个月后,王刚与官兵共同参加考核,所考课目全部优秀,所有官兵都被震住了。从此,一股训练热潮在支队兴起。当年底,支队首次摘得了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一级达标单位”的桂冠。
“看我的”“跟我来”是王刚常说的话。对支队官兵来说,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立身为旗的激励感召。一次战斗中,王刚带领特战队员搜索时,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王刚在提醒队友的同时,下了死命令:“你们只能跟在我身后,任何人不能超过我!”
清脆的枪声此起彼伏,王刚始终匍匐在队伍的最前面,第一个冲向山洞,第一个近身投掷催泪弹。
回想起那场战斗,特勤中队代理排长王永强感慨地说:“有这样的领导带我们上战场,心里就有底气。即便粉身碎骨,我们也心甘情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